吴晗名言名句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2、要读好书,必须先打好基础,读好了基础,才能在这基础上作个别问题的研究,基础要求广,钻研则要求深,广和深也是统一的,只有广了才能深,也只有深了才要求广。
3、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要记住,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4、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5、人之所以能够站立,主要是因为人有骨头,骨头是人体内最坚硬的部分,骨头就是宁折不弯,因此,我们把刚强不屈的气概叫骨气。
6、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一发现有价值的资料,就要如获至宝,准确地摘记下来。天才是就是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这样,卡片摘记积累的多了,功到自然成,你就可以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分类,分析研究,综合利用,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来。
7、在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8、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9、知识宝库的大门,对于每个有志于研究的人,都是敞开着的。
孟郊名言名句
1、登山须正路,饮水须直流。
2、青春须早为,岂能常少年?
3、好人常直道,不顺世间逆。恶人巧谄多,非义苟且得。
4、君子养其身,养其公也;小人养其身,养其私也。
5、天地不弃於人,人自弃於天。天可弃於人乎?曰不可,人自弃也已。
6、虽笑未必和,虽哭未必戚。面结口头交,胆里生荆棘。
7、忍泣目易衰,忍忧形易伤。
8、深山必有路,绝处总逢生。
9、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10、人中有兽心,几人能真识。
11、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
1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3、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14、以天道养其人,则合天矣;以人情养其人,则不合天矣。
15、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16、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
17、老虫干铁鸣,惊兽孤玉咆。
18、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19、饿虎不食子,人无量内恩。
20、百川有余水,大海无满波。器量各相悬,贤愚不同科。
21、病骨可剸物,酸呻亦成文。瘦攒如此枯,壮落随西曛。
22、君心匣镜中,一破不复全。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
23、直气苟有存,死亦何所妨?
24、万俗皆走圆,以身犹学方。
25、天者水之谓也,人者鱼之谓也。鱼弃水,则蝼蚁得之矣;人弃天,则疾裁之矣。
26、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27、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28、以公道养天下,则天下肥也;以私道养天下,则天下削也。
29、有财有势即相识,无财无势即路人。
30、君子山岳定,小人丝毫争。
31、结交若失人,中道生谤言。
32、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李宗仁名言名句
1、如果中国依赖国际的‘正义’与‘理由’,她将被摧毁。中国能依靠的只是她自己的拳头。
2、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拳头,拳头要硬。
3、我相信,为了复兴中国,有必要联合各个阶层的人民进行共同的斗争,准备做出重大牺牲。唯有做出重大牺牲,才能保障我们民族的生存与独立。
4、华侨都是爱国的,他们所爱的不是哪个D的中国。他们所爱的是一个国富兵强、人民康乐的伟大的中国是他们谈起来、想起来,感觉到骄傲的中国!
5、如果美国人全力支持我,得以沿长江划分中国,中国就会陷入象今天的朝鲜、德国、老挝和越南同样悲惨的局面了。南部靠美国生存,而北部也只能仰苏联鼻息,除各树一帜,互相残杀外,二者都无法求得真正之独立。如果这种事情真的发生了,在我们敬爱的祖国的未来历史上,我会成为什么样的罪人呢?
张载名言名句
1、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2、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3、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4、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9、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0、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11、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12、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13、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14、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15、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16、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17、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18、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19、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20、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2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22、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2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4、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25、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26、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27、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28、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29、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30、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31、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32、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33、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34、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35、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36、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37、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38、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39、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40、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41、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4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43、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44、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45、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46、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47、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48、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49、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5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51、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52、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53、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54、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55、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56、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57、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58、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59、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60、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1、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62、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63、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4、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65、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6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67、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68、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69、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70、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7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72、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73、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74、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75、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76、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77、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78、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7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80、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81、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82、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83、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84、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85、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86、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87、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88、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89、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0、学者学所以为人。
9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92、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9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94、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95、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96、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97、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98、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9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100、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孙武名言名句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4、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5、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6、上下同欲者胜。
7、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8、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9、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10、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
11、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12、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13、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14、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15、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16、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17、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18、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并计谋,为不可测。
19、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20、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21、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22、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23、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24、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25、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26、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27、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28、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29、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30、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31、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32、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33、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
34、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35、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罢了。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36、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37、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38、凡为客之道:深刻则专,主人不克。
39、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40、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41、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42、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43、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44、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45、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46、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萁、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47、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48、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49、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50、拔人之城而非攻也,破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51、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52、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53、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54、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输赢见矣。
55、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56、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57、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58、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逝世地。
59、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60、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回生。
61、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62、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63、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64、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65、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66、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弊。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67、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68、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69、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70、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71、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
72、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73、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不备,出乎意料。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74、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75、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76、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77、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78、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79、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80、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81、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82、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83、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84、掠乡分众,廓地分守,悬权而动。
85、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6、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本文网址:http://m.zb258.com/zuowensucai/2370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