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一种缘分,让我们成为朋友,成为知音。题记
友情是个奇怪的东西,什么是友情?其实我也不知道,不过我经历了那件事后,我明白了
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
中午,我们吃完午饭,在教室里玩耍。这时,一位同学说今天,你们带伞了吗?天气预报里说下午要下雷阵雨。班级里的同学有的感到莫名奇妙,有的还哄堂大笑,说这么好的天气,怎们可能下雨呢,我看你在开玩笑吧!当然,我也不例外,跟着同学一起嘲笑她。
到了下午,发生了我万万想不到的情景乌云铺满了整片天空,豆大般的雨点打在窗户上,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天空中那一道道闪过的亮光,和隆隆的响声,不禁让我毛骨悚然。我鼓起勇气,走到校门口,可我的裤子已缠着腿不肯放开,水也在鞋子中蹦蹦跳跳。
这时,一把伞向我移来,我的头上方好像停了雨。我们一起走吧!她微笑着对我说。
你你怎么还没回家?
我一直在等你呀!
中午的事情对不起我惭愧地说。
哦,那事啊,你不说我都忘了呢!
一路上,我没有和她说话,但脑海中一直浮现出中午的情景。
从那以后,我经常和她一起玩,一起学习。有什么事,总会向对方倾诉。但自从我转学后,我和她就不再来往。
在这个茫茫的人海中找到一个一起玩耍的朋友难,但在这个茫茫的人海中找到一个可以窃窃私语的知音更难。所以,请珍惜你现在所拥有的友情。
【篇二】
你是否抱怨过上天不公?抱怨它没有给予你美丽的外貌。聪明的头脑,没有给予你丰富的财富,没有给予你完美的家庭,没有给予你疼爱你的父母
可是,在你抱怨没有丰富的财富可以任你挥霍的时候,那些山区里贫苦的孩子却在考虑着如何才能吃饱下一顿饭。
在你抱怨学业压力太大的时候,那些山区里贫苦的孩子却在渴望着上学,渴望着能有个老师来教他们认字。算数。抱怨教室太小坐着不舒服的时候,那些孩子去在渴望着能有个坐的地方听课就好。抱怨课本太多的时候,那些孩子却在渴望着能够有一两本书就好。
在你抱怨父母经常责骂你。对你唠叨的时候,那些孤儿院里的小朋友却在渴望着能够叫一声爸爸。妈妈渴望着父母的关爱。渴望被父母责骂,因为父母的责骂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渴望。
在你抱怨抱怨你头脑不够聪明的时候,那些天生智力有残缺的人,却在努力的学习,渴望着向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个正常的头脑。
在你抱怨你的身体不够完美的时候,那些没有腿的人却在渴望着能够走路,没有手的人渴望着能够写字,不能说话的人渴望着能从自己嘴里吐出一串美妙的音符,听不见声音的人渴望着能够听一听这世界上各种美妙的声音,眼睛看不见的人渴望着能够看一看这美丽的世界
你拥有比贫困人民更多的财富,拥有让山区孩子渴望上学的机会,拥有孤儿渴望的父母爱,拥有残疾人渴望的健康身体,拥有智力残缺人渴望的正常头脑,拥有
也许你自己都不知道,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拥有了别人渴望的一切。
所以别再抱怨了,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不要当它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惜。
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阅读议论文必须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此外,还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一篇议论文,无论是立论、驳论或者立论驳论相结合,都有明确的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只有准确地把握文章的论点,才能了解文章中提出的见解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区别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并不难。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能看出哪是主哪是从,哪是纲哪是目。
怎样从文章中找到中心论点呢?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有些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有些文章开头就提出论点,如《谈骨气》一开头就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些文章的中心论点出现在篇末。有些文章则是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如《想和做》。也有些文章对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这就要用明确的语句把它概括出来。
阅读议论文要把握论据。事实和道理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一般地说,事实的论据容易引起注意,但概括表述的事实论据有时容易忽略,阅读时应该注意。事实在议论文中的论据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也正因为如此,它们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也就十分重要。阅读议论文,应该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实,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阅读议论文,道理论据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能够用来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阅读道理论据,应该能够从作者提供的道理中联系相应的事实,并以此来检验这些道理是不是能够证明论点。
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还往往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的“归谬法”。以上几种论证和批驳方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了解一些论证方法,可以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在把握议论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同时,还要注意文章是怎样把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的,这就是要理解文章的结构。一般说来,议论文最基本的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他各种各样结构,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的。例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谈骨气》就是在总说部分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骨气,在分说部分则从以上三个方面一一举例论证;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又如,以“纵式”为主的,有“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而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怀疑与学问》在开头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是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又如,“纵式”的变种“起承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的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从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各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把握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阅读议论文,就要抓住这些关键性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反复琢磨。好的议论文,不仅能以理服人,而且能以情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中的语言饱含感情,掷地有声。仔细体味这样的语言,作者的见解、主张就会深深的留在我们的脑中。
《淮南子》中说“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是诚信最基本的表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恪守的准则。诚信无价,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
诚信能够使人广结善缘,使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秦末的季布以守信重诺著称,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因得罪了汉高祖而被悬赏捉拿。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株连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最终使他免遭祸殃。季布得道多助,不是因为他的富有,而是因为他守信重诺,言出必行。唯有诚信能让人赢得尊重和友谊,正如英国的谚语所说“信用出黄金,因为黄金比信用易得。”
而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富商乘船时不慎落水,呼救时许诺给救人者百两黄金,渔夫救起他后,商人却只付给渔夫十两;不久,不料商人再次翻船落水,同样呼喊求助时有人欲救,受骗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在意料之中。如果不懂得以诚待人,便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危难之时谁还愿意出手相救呢?
诚信不仅能使人树立威信,更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战国时,商鞅新法使秦国日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这场变法之所以能顺利推行,不仅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更是因为在变法之初,商鞅立木为信,如约赏给搬走木头的人五十两金黄金。这一举动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有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变法很快推广开来,最终成就了秦国的统一大业。
而在此四百年前,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失信于诸侯,外敌进犯时无人相救,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西周因此灭亡。
一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势强盛;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誉与诚信决定民心所向,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无价之宝。
人可以一无所有,但只要拥有无价的诚信,成功的大门永远对你敞开。外不欺人,以诚相待,让我们广结善缘;内不欺己,恪守诚信,让我们的前途无限光明——让我们以诚立身,从言而有信做起。
议论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小编整理的赏析技巧,供参考!
阐释观点,分析道理
下面三个语段各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说理的?
文段1自由不是随心所欲的风,它应在该驻足的地方驻足,在该飞翔的地方飞翔;自由不是放浪不羁的海涛,它应在龟裂之地飞扬,在汪洋之地遁形;自由不是肆无忌惮的野花,它应在阳光明媚中露脸,在电闪雷鸣中俯首。
文段2“知羞耻成人”,前提是要明于羞耻的界限,保持清醒的认识。当前,我们处于一个急剧转型的社会环境,大量涌入的外来文化和各种各样的外在诱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以致使一些人思想混乱、价值迷惘,对什么是羞耻、什么不是羞耻分辨不清。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缺乏辨别力,头脑中分不清耻与荣时,什么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己利人、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甚至危害祖国、背离人民的事情都有可能做出来。现代社会是多元的、开放包容的,但在基本准则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人们无论怎么选择,都离不开做人的本色和遵守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善于辨别羞耻的界限,才能知羞耻而成人。(《知羞耻成人》)
文段3“知羞耻成人”,关键是在于严格的道德自律,强化思想内省。“知耻近乎勇”。道德自律产生的羞耻感是人类趋于完善的动力,使人自爱、自重、自尊、自律,使人止于礼、合乎情、趋于善、臻于美,使人深刻反省、改正缺失。道德自律、知羞耻有助于阻人为恶。劝人从善。难怪英国作家卡莱尔说“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增强人们的羞耻感受,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造就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首要的就是要教育人们把荣荣、耻耻作为一个社会公民的起码准则。(《知羞耻成人》)
分析例子,就例析理
(一)为什么要分析事例? 重要原则扣住材料分析它是如何体现观点的。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的关键。用事例论证不是做数学的证明题,不能摆个事例就了事。围绕论点摆出论据后之后,一定要围绕论点对论据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分析一下它与论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讲清它们为什么能证明论点,千万不能摆事实而不讲道理,只是单纯地罗列事例。分析是联系论点和论据的桥梁,是丰富文章内容、开掘议论文深度的关键。有了分析,就能使事例和论点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只有通过理性的分析,揭示出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怎样分析事例?
1、归纳分析法
文章在列举了几个属性相同的事例后,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由诸多个“前提”概括出特殊的结论,回扣深化其结论。
例①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二十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假设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假设材料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例如,为了证明“立志”的重要性引用了王羲之练字的事例。王羲之9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洗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么他绝不可能有什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立下了苦练书法,才会成为一代书法家。
材料
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再高飞了。”(材料句)…… ……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
⑴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在高飞了。”(材料句)翅膀本是用来追求飞翔的快乐与自由的,倘若用来追求金钱,则失去了翅膀本来的作用。生命本是用以追求自然的奥秘、精神的浩瀚、灵魂的自由的,倘若仅仅用来追求金钱、追求物质享乐,则失去了生命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失去了作为人本该享受的精神的快乐与自由。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结论句)
⑵泰戈尔说“任何鸟翼坠上黄金,都不能在高飞了。”(材料句)显然,“鸟翼”象征理想、追求,而“黄金”则代表物质享受。那么,只要在“鸟翼”与“黄金”之间划上等号或是将二者紧紧的捆绑在一起,那么,一个人的精神自由、人生价值便宣告结束了。鸟翼坠上黄金,飞鸟失去的只是蔚蓝的天空和飞翔的快乐;灵魂坠上黄金,人类则失去了应有的善良、自由、快乐和尊严。因此,人啊,千万不要沦为金钱的奴隶。(结论句)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 ……(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结论句)
3、探究原因法
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来……”引出探究和剖析事理的文字,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和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例,如为了证明“人要立志”这一论点,举了这样一个事例据说,牛顿小时候并不聪明,有一次,父亲叫他在门上打个洞,让猫和狗出入方便些,他却打了两个洞,说是因为有两只小动物。尽管如此,牛顿在立志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因刻苦钻研取得了累累硕果。一个人立了志,就像机器上安了发动机,就有了使不完的劲。牛顿就是因为在这“使不完的劲”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例如,五十年代初,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拦,终于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当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得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都足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材料句)为什么他(钱学森)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足以抵得上五个师呢?还不是因为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高深、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关于“原子能量”的“知识”足以增强一个国家的实力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决定人类命运?(分析句)可见,知识就是力量。(结论句)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 ……(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结论句)
4、评析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揭示论据所蕴涵的作用、意义,或予以高度评价,或揭示其危害,从而证明论点提出的看法和主张的影响、价值、效果等。
例,《崇高的理想》正因为伟大的理想合乎社会的进步,合乎人民的利益,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所以对于一些具有伟大理想并为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尊重他们,怀念他们,纪念他们。相反地,对于一些破坏这些理想,阻挠这些理想实现的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怀恨他们,憎恶他们,咒骂他们。前一种人,在传说中和历史上是很多的。如众所周知的,夏禹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扁鹊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还有我们所熟知的出身贫苦的黄道婆,她从海南黎族地区回到故乡(上海市郊),把当时海南岛先进的纺织工具和她熟练掌握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家乡的人们。这些人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重、怀念。汉代的霍去病,为了国家的生存和强盛,在戎马中度过了一生。宋代的岳飞,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离妻别母,转战疆场,最后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屈死在风波亭上。文天祥,抗击当时的元兵进攻,坚贞不屈;被敌人抓住后,仍旧临危不苟,和敌人作了坚决的斗争,誓死不投降。清代的林则徐,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腐朽的当权派作斗争,及至充军伊犁,他一点也不灰心,一直没有忘记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而且在那里和群众一道修水利、栽葡萄,为当地人民造福。洪秀全,看到当时清室的腐败,民不聊生,看到当时的帝国主义吞并中国的阴谋,就聚集群众,要把清室推翻,为中国找出一条出路。孙中山,为了推翻清朝,为了建立一个强盛的中国,他奋斗了四十年……所有这些人,都是有伟大理想并坚决为他们的伟大理想而斗争的人。他们的理想不是为了哪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符合广大的人民的利益。他们为了自己的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可以不要,有些人官可以不做,有些人生命可以抛弃,有些人真正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地步。这样的一些人,是永远不会从人民的心中消逝的。相反地,在我们的历史上,也有不少为着个人的利益和少数人集团的利益,不惜专门破坏人民的、民族的伟大理想的败类,如宋朝的秦桧,明朝的洪承畴,清朝的曾国藩,以及后来的袁世凯、汪精卫等等。他们一直遭到了和将要永远遭到人们的憎恶、咒骂;咒骂之不足,人们还通过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对他们不遗余力地进行了鞭挞。
当堂训练在省略号处写上分析的内容。一千个“0”,也比不上一个“1”。(材料句)…… ……(分析句)空谈永远比不上实干,空想永远不如务实。(结论句)
5、正反对比法
根据所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材料作对照分析,通过比较,突出阐发的事理。
请大家看一例示范
材料《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一切贵在“始”。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从“毫末”“累土”“足下”开始的。(正面分析)不自“毫末”,何来“合抱”?不起“累土”,哪来“九层”?不始“足下”,何以“千里”?(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一切贵在“始”。(结论句)
同样是这则材料,我们还可以推导出“成功贵在积累’”、“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等结论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成功贵在“积累”。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累积而成的。(正面分析)没有“毫末”之积,何来“合抱”之大?没有“累土”之积,哪来“九层”之高?没有“足下”之积,怎至“千里”之远?(反面阐释)(分析句)可见,成功贵在“积累”。(结论句)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 ……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的。
《老子?道德经》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材料句)“合抱之木”,不可谓不“大”;“九层之台”,不可谓不“高”;“千里之行”,不可谓不“远”。然而,这“大”“高”“远”,都是由“毫末”“累土”“足下”一点点发展而来、累积而成的。这“大”“高”“远”中分别包含着“小”“矮”“近”,“小”“矮”“近”中则分别孕育着“大”“高”“远”;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交错共生。(正面分析)没有“大”,也就无所谓“小”;没有“矮”,也就无所谓“高”;没有“远”,也就无所谓“近”……(反面论证)可见,大小、高矮、多少、远近等等都是辩证统一的。(结论句)
四、强化训练
1、请依据下文的开头,按照要求续写一段话。
我非常喜欢这句名言。大千世界,浩浩尘寰,庸庸碌碌过一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久经磨练、矢志不渝,最终达到光辉顶点的人也不可胜数。缘其区别,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他们立志的高与低、远与近,也就是想“当将军”还是想“当士兵”。
在这开头中,提出了“志当存高远”的中心观点。请续写一段话分析这一观点。
2、请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有谁不喜欢那葱郁的绿树?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地,绝不能缺乏绿树。绿树使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为自然调节气候,给人类带来幸福。绿树为了这一切,必须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不断吸收水分和养料。有人曾经作过试验,一棵不大的白杨,一昼夜吸收的水分竟达到 5000克之多。
请根据上述材料,确立一个观点,然后联系现实生活,选取一个事例,写一段以事实论据加分析总结为主要内容的议论文段,字数不超过300字。
《淮南子》中说“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是诚信最基本的表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恪守的准则。诚信无价,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
诚信能够使人广结善缘,使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秦末的季布以守信重诺著称,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因得罪了汉高祖而被悬赏捉拿。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株连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最终使他免遭祸殃。季布得道多助,不是因为他的富有,而是因为他守信重诺,言出必行。唯有诚信能让人赢得尊重和友谊,正如英国的谚语所说“信用出黄金,因为黄金比信用易得。”
而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富商乘船时不慎落水,呼救时许诺给救人者百两黄金,渔夫救起他后,商人却只付给渔夫十两;不久,不料商人再次翻船落水,同样呼喊求助时有人欲救,受骗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在意料之中。如果不懂得以诚待人,便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危难之时谁还愿意出手相救呢?
诚信不仅能使人树立威信,更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战国时,商鞅新法使秦国日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这场变法之所以能顺利推行,不仅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更是因为在变法之初,商鞅立木为信,如约赏给搬走木头的人五十两金黄金。这一举动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有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变法很快推广开来,最终成就了秦国的统一大业。
而在此四百年前,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失信于诸侯,外敌进犯时无人相救,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西周因此灭亡。
一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势强盛;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誉与诚信决定民心所向,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无价之宝。
人可以一无所有,但只要拥有无价的诚信,成功的大门永远对你敞开。外不欺人,以诚相待,让我们广结善缘;内不欺己,恪守诚信,让我们的前途无限光明——让我们以诚立身,从言而有信做起。
《淮南子》中说“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言而有信,言出必行,是诚信最基本的表现,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恪守的准则。诚信无价,以诚学习则无事不克,以诚立业则无业不兴。
诚信能够使人广结善缘,使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秦末的季布以守信重诺著称,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因得罪了汉高祖而被悬赏捉拿。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株连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最终使他免遭祸殃。季布得道多助,不是因为他的富有,而是因为他守信重诺,言出必行。唯有诚信能让人赢得尊重和友谊,正如英国的谚语所说“信用出黄金,因为黄金比信用易得。”
而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富商乘船时不慎落水,呼救时许诺给救人者百两黄金,渔夫救起他后,商人却只付给渔夫十两;不久,不料商人再次翻船落水,同样呼喊求助时有人欲救,受骗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渔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在意料之中。如果不懂得以诚待人,便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危难之时谁还愿意出手相救呢?
诚信不仅能使人树立威信,更关乎国家的兴衰存亡。战国时,商鞅新法使秦国日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这场变法之所以能顺利推行,不仅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更是因为在变法之初,商鞅立木为信,如约赏给搬走木头的人五十两金黄金。这一举动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在百姓中树立了威信。有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变法很快推广开来,最终成就了秦国的统一大业。
而在此四百年前,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却曾发生过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失信于诸侯,外敌进犯时无人相救,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西周因此灭亡。
一个立木为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势强盛;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誉与诚信决定民心所向,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无价之宝。
人可以一无所有,但只要拥有无价的诚信,成功的大门永远对你敞开。外不欺人,以诚相待,让我们广结善缘;内不欺己,恪守诚信,让我们的前途无限光明——让我们以诚立身,从言而有信做起。
本文网址:http://m.zb258.com/zhutizuowen/151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