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作文素材 > 经典诗词 > 导航 >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清] 曹雪芹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清] 曹雪芹

为什么要摘抄经典诗词?因为学会措辞,这是一门艺术; 应付考试作文,这是一种无奈; 对爱好文学的人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这篇《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清] 曹雪芹》会成为你的精神粮食嘛?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作品赏析【注释】:

首句“根并荷花一茎香”写的是莲根荷花同长在一根茎上,一样芳香。荷花也称莲花,这里暗示香菱原名英莲。

“自从两地生孤木”的“两地生孤木”寓一个“桂”字,点出夏金桂的名字。

最后一句“致使香魂返故乡”指的是死亡,暗示香菱被夏金桂虐待致死。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落入四大家族的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也抨击血淋淋的妻妾制度的残酷,从而揭示封建“末世”女子的悲惨命运。

[评介]香菱是甄士隐的女儿。出身于破落的中小地主阶级家族,后被拐骗、贩卖,沦落为婢妾。她既要受薛蟠的玩弄和蹂躏,又要受薛蟠正妻夏金桂的残酷虐待,最后被活活折磨而死,这就是她的“平生曹际”。香菱由地主阶级出身的小姐而终于落入四大家族的统治罗网,这种遭遇深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的兼并斗争中,中、小地主必然破败的命运。

但高鹗的续书却写成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成了大团圆的结局,宣传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老思想;违背了曹雪芹原来的“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的悲剧性结局的创作意图,损害了香菱的艺术形象,降低了《红楼梦》的思想意义。

zb258.com延伸阅读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 [清] 曹雪芹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

多情公子空牵念!作品赏析【注释】:

词首两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点出晴雯的名字,暗示他的人品和将遭到的不幸,霁月,指雨后月出,天晴月朗。这就点出了一个“晴”字。而旧时以“光风霁月”喻人的品格光明磊落。这也就是作者对晴雯人品的赞赏。彩云是有纹彩的云霞,两云呈彩叫雯,点出一个“雯”字,而且寓有纯净美好的意思。这两句中的“难逢”、“易散”,暗寓晴雯品格高尚,像易于消散的云彩那样难存于世,她将遭到不幸。

[评介]册子上暗指晴雯的这幅画,“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ч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这比喻晴雯的处境十分恶劣与危险。

晴雯是《红楼梦》众多女婢中,性格极其鲜明的一个,她具有烈火一样的反抗精神。就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说,她是个“身为下*”的奴隶,她处于封建社会奴役压迫下的最底层,连籍贯姓名都不知道。但是,她并不自轻自*,保持了做人的尊严。她身为女奴,却“心比天高”,丝毫不屈服于封建统治者的淫威,也不受封建势力的收买,始终表现了大胆泼辣、宁死不屈、反抗到底的斗争精神。她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这是在封建宗法制度奴役下劳人民最富贵的性格。

晴雯蔑视礼法,偃蹇反俗,锋芒毕露,不向浊恶势力屈服,自然就成了封建卫道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主子容不得她,奴才们也容不得她,结果就会“招人怨”,“诽谤生”,最后被迫害致死,这是晴雯悲剧命运的客观必然性。她是《红楼梦》人物中,塑造得十分出色、非常感人的形象之一。她的这种可贵精神,为后来的评家、读者所赞颂。作者把晴雯安排在十二钗图册的首位,爱憎是很分明的。

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 [清] 曹雪芹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品赏析【注释】:

“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出自晋朝谢奕女幼年时期的故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黛玉应怜惜。

“玉带林中挂”,倒过来是指“林黛玉”。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金簪雪里埋”,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她虽然胜了黛玉,当上“宝二奶奶”,但也好景不常,终在宝玉出家离去后,空守闺房,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评介]这首判词艺术地暗示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思想品格以及所遭遇的不同命运。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她们代表着封建贵族家庭出身的女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性格。林黛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薛宝钗则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林黛玉由于出身、遭遇等方面的些特殊原因,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封建道德的教育与熏陶。相反地,她读了《西厢记》、《牡丹亭》一类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杂书”,便逐步形成了她鄙薄功名、厌恶世俗、追求爱情的自由与幸福生活的思想性格。她和宝玉的爱情是建筑在共同的思想认识基础上的,所以这种爱情是趋势的、纯洁的、强烈的,但它显然是与那个家族、那个阶级、那个社会不相容的,这就决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性质和结局。

薛宝钗则完全是另外一种典型。她出岙于“金陵一霸”的贵族皇商家族,来到京城是为了待选入宫,“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她早已失去了少女的天真和热情,只知道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己,并使自己成了执行的楷模,从不敢也不愿越过雷池一步。这便逐步形成了她热衷功名,深于世故,温顺宽和的思想性格。她不止一次地劝宝玉功名上进,博得贾母、王夫人的欢心,终于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她的这种思想性格和宝玉和叛逆精神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们之间没有共同的思想、语言与生活基础,当然也不会有真正的爱情。因地,所谓“金玉良缘”实际上也是一场悲剧。

表现在宝、黛、钗三人之间的这一场悲剧性的爱情纠葛,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地主阶级意识形态方面面临的严重危机:千百年来统治人们精神世界的封建礼教道德,已经彻底暴露了它的腐朽、残忍、虚伪,已经残破到了百孔千疮的地步,彻底崩溃的局面已经形成,决非人力__一切封建卫道士之流所能修补和挽回。

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 [清] 曹雪芹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作品赏析【注释】:

"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评介]《红楼梦》中的众多女子,遭遇几乎都是很悲惨的,象王熙凤这样心机、手腕、权术、色相都过人的女性,按说是可以富贵善终的,但因为生于“末世”,也逃不脱悲剧的命运。她当作靠山的封建贵州阶级,这时已经成了冰山,她这只“雌凤”,自然没有了立足之地。她的失败,象征着贾府的衰亡,她的遭遇和下场,是封建社会末期地主阶级没落的必然结果。

王熙凤,是作者笔下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她精明炼达,善用权术,是封建大家族的“管家婆”,也是封建制度的“看门狗”。她得到封建主子的赏识,当然也受到了家族中同辈人的嫉恨,更受到下层奴仆的责骂。她“机关算尽”,可谓“太聪明”,但最终,“反害了卿卿性命”。这里也告诉我们:助桀为虐的人,是绝没有好下场的。

红楼梦十二曲——乐中悲 [清] 曹雪芹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中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

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作品赏析【注释】:

史湘云是既不同于薛宝钗,也不同于林黛玉的另一种封建贵族小姐。她出身名门,身居绮罗丛中,但幼年孤苦,无人娇养。她没有林黛玉那种见风落泪,赏月伤怀的愁肠;也没有薛宝钗那种温柔敦厚,幽娴贞静的女德。她豪放开朗,在姐妹群中堪称豁达大度,不拘小节的"女丈夫"。她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好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她心直口快,不像薛宝钗那样口是心非。随着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斗争的发展,她的思想性格也在发展变化,她由赞助宝钗转为同情黛玉。她以乐观的精神与命运搏斗,希望"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但这样的心愿在封建末世也难实现。作者把史小姐的命运纳入四大家族之中描写,通过她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变化,从侧面描写了四大家族之一的史家的衰败过程。曲子最后把史湘云的不幸际遇说成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

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 [清] 曹雪芹


将那三春勘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

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

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

青枫林下鬼吟哦,

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

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

上结着长生果。作品赏析【注释】:

"虚花悟"实际上就是"惜春悟"。她从三个姐姐的遭遇中,看透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意识到自己的未来。她认为人就如花一样。花不论是满园的"夭桃",或遍山的"杏蕊"最终都捱不过秋霜;人不管贫穷或富贵,都逃不脱"生关死劫",又何必空自忙碌受折磨?因此,她年纪轻轻,就产生了弃世的念头,扑灭了自己青春的火焰,去"觅那清淡天和"的生活,出家当尼姑去了。

红楼梦十二曲——世难容 [清] 曹雪芹


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天生成孤僻人皆罕。

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

却不知好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

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

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

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作品赏析【注释】:

在《红楼梦》中,妙玉是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物。她出身于"读书仕宦之家",从小便舍给寺院,由小姐变成了尼姑;但她并不与一般女尼为伍,过的还是小姐生活,摆的还是小姐派头,是"尼姑式"的小姐。她的这种生活道路以及这种生活形成的那种孤僻娇情的性格,是封建末世贵族统治阶级崩溃瓦解的一种产物。像妙玉这样的贵族小姐,由于家势衰落,在统制阶级队伍里丧失了立足之地,但从小娇生惯养,又不能在社会上自立。于是"遁入空门"便成了他们最后的一条道路。但社会上并不存在着真空地带,"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空门"并没有能够保护她"清身静心","出家"也没有割断她与"尘世"上的联系。她不甘心投靠权贵,却又不得不依附权门。,受贾府的供养,她的命运也是随着贾府大树的摧倒,同这个阶级一起没落。"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孤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作者通过妙玉这个特殊的人物,表现了他对出世哲学的否定,对禁欲主义的批判。同时,也说明封建阶级这个大厦的崩溃,必然要波及到所有的角落,出家遁世,回避现实是不可能的。这在当时,也是颇有见地的认识,是作者民主进步思想的表现。

本文网址:http://m.zb258.com/zuowensucai/31558.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