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作文素材 > 经典诗词 > 导航 > 饮酒 其三 [魏晋] 陶渊明

饮酒 其三 [魏晋] 陶渊明

为什么要摘抄经典诗词?因为学会措辞,这是一门艺术; 应付考试作文,这是一种无奈; 对爱好文学的人来说,这是必不可少的精神粮食,这篇《饮酒 其三 [魏晋] 陶渊明》会成为你的精神粮食嘛?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作品赏析〔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诗人达观而逍遥自任的人生态

度。

(2)道丧:道德沦丧。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将近。惜其情:吝惜自己的感情,即只顾个人私欲。

(3)世间名:指世俗间的虚名。

(4)这两句是说,所以重视自身,难道不是在一生之内?言外之意是说,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后的

空名又有何用!

(5)复能几:又能有多久。几:几何,几多时。倏(shū叔):迅速,极快。

(6)鼎鼎:扰扰攘攘的样子,形容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态。此:指“世间名”。

〔译文〕

道德沦丧近千载,

人人自私吝其情。

有酒居然不肯饮,

只顾世俗虚浮名。

所以珍贵我自身,

难道不是为此生?

一生又能有多久?

快似闪电令心惊。

忙碌一生为名利。

如此怎能有所成!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zb258.com精选阅读

归园田居 其三 [魏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注释】

南山:指江西庐山。

晨兴:早上起床。兴,起。

理荒秽:除杂草。理,整顿。秽,田间杂草。

带月:披着月光。带,一作“戴”。

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草木长:草木长得高。长,这里易于作“长(chánɡ)”,因草木长得高,才易于打湿衣裳。

沾:沾湿。

愿无违:不要违背隐居躬耕的最初心愿。

【古诗今译】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里杂草丛生,豆苗却长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来到田里锄草,晚上披着月光扛着锄头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盖了狭窄的田间小路,露水打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倒不重要,只要不违背我的初衷就行了。

【赏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晋浔阳柴桑(今属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作过几次地方的小官,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即弃官归隐田园,直到老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为后人所称赞。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诗的艺术成就很高,对我国后来的诗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有作品《靖节先生集》传世。

《归田园居》共五首,本篇是第三首,写的是诗人的劳动生活情况和隐居田园的决心。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少无适俗韵,本性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狭窄的小路被齐腰深的蒿草封盖着,晚上挂的露水打湿了诗人的衣裳,但衣服湿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违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够了。“衣沾不足惜”一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恰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更为充分。这里的“愿”蕴含了诗人弃官归田以洁身自好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看,也更能突出当时社会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白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带月荷锄归”,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粉饰。然而正是这自然平白的诗句创造了作品醇美的意境,形成了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l

-----------------------------------------

其三(1)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2)。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3)。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4)。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5)。

〔注释〕

(1)这首诗通过对躬耕田园的具体描写,表现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南山:指庐山。稀:稀疏。形容长势不佳。

(3)晨兴:早起。理:管理,治理。秽(hui会):指田中的杂草。带月:

在月光下。带同“戴”。荷(hè贺):扛,肩负。

(4)狭: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夕露:即夜露。

(5)不足:不值得。愿:指隐居躬耕的愿望。违:违背。

〔译文〕

南山脚下把豆种,

杂草茂盛豆苗稀。

晨起下田锄杂草,

日暮月出扛锄归。

道路狭窄草茂密,

傍晚露水湿我衣。

我衣沾湿不足惜,

但愿不违我心意。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停云 [魏晋] 陶渊明


其一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5)。

八表同昏,平路伊阻(6)。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7)。

良朋悠邈,搔首延伫(8)。

其二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八表同昏,平陆成江(9)。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愿言怀人,舟车靡从(10)。

其三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11)。

竞用新好,以招余情(12)。

人亦有言:日月于征(13)。

安得促席,说彼平生(14)。

其四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15)。

敛翮闲止,好声相和(16)。

岂无他人,念子实多(17)。

愿言不获,抱恨如何(18)!作品赏析序: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1),园列初荣(2),

愿言不从(3),叹息弥襟(4)。

这首诗共四章,约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春,当时诗人四十岁,闲居于家乡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停云”,凝聚不散的云。本诗和下面的《时运》、《荣木》都是模仿《诗经》的形式,从首句中摘取二字为题,题目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的内容,就是序中所说“思亲友也”。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和复沓的章法,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烘托描写,和不能与好友饮酒畅谈的感慨,充分抒发了诗人对好友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诗中“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陆成江”等诗句,则暗寓着诗人关怀世难的忧心。

[注释]

(1)罇(zūn尊):同“樽”,酒杯。湛(zhàn站):沉,澄清。醪(láo劳):汁滓混合的酒,即浊酒,今称甜酒或醒糟。

(2)列:排列。初荣:新开的花。

(3)愿:思念。言:语助词,无意义。从:顺。不从:不顺心,不如愿。

(4)弥(mí迷):满。襟:指胸怀。

(5)霭霭(āi矮):云密集貌。漾檬:微雨绵绵的样子。时雨:季节雨。这里指春雨。

(6)八表:八方以外极远的地方。泛指天地之间。伊:语助词。阻:阻塞不通。

(7)寄:居处(chū),托身。轩: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抚:持。

(8)悠邈:遥远。搔首:用手搔头,形容等待良朋的焦急情状。延仁(zhù注):长时间地站立等待。

(9)平陆:平地。

(10)靡(mǐ米):无,不能。

(11)载:始。荣:茂盛。

(12)新好:新的美好景色,指春树。这两句说,东园的春树竞相以新的美好景色,来招引我的爱怜之情。

(13)于:语助词。征:行,这里指时光流逝。

(14)促席:彼此坐得很近。促:迫近。席:坐席。平生:平时,这里指平生的志趣、素志。

(15)翩翩:形容飞鸟轻快飞舞的样子。柯:树枝。

(16)翮(hé核):鸟的翅膀。敛翩:收敛翅膀。止:停留。相和:互相唱和。

(17)子:您,古代男子的尊称,这里指朋友。

(18)如何:意为无可奈何。

[译文]

《停云》这首诗,是为思念亲友而作。酒樽里盛满了澄清的新酒,家园内排列着初绽的鲜花,思念亲友而不得相会、叹息无奈,忧愁充满我的胸怀。

阴云密密布空中,

春雨绵绵意迷濛。

举目四顾昏沉色,

路途阻断水纵横。

东轩寂寞独自坐,

春酒一杯还自奉。

良朋好友在远方,

翘首久候心落空。

空中阴云聚不散,

春雨迷濛似云烟。

举目四顾昏沉色,

水阻途断客不前。

幸赖家中有新酒,

自饮东窗聊慰闲。

思念好友在远方,

舟车不通难相见。

东园之内树成行,

枝繁叶茂花纷芳。

春树春花展新姿,

使我神情顿清朗。

平时常听人们言,

日月如梭走时光。

安得好友促膝谈,

共诉平生情意长。

鸟儿轻轻展翅飞,

落我庭前树梢头。

收敛翅膀悠闲态,

呜声婉转相唱酬。

世上岂无他人伴,

与君情意实难丢。

思念良朋不得见,

无可奈何恨悠悠。

杂诗 其二 [魏晋] 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作品赏析“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一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人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这两句意谓: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诗长不具引),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此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少年罕人事》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士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杂诗 其一 [魏晋] 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注释】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逐:追,随着。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斗酒聚比邻:斗,饮酒的器具。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诗今译】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即使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赏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陶渊明对待世俗和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起笔就以人生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读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心痛。然而,诗人陶渊明又不同于那些寻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尤其令后人感叹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结束之时,以经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时不我待,人当少时及时勉励自己,着实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如朋友触膝长谈,朴实无华,丰富的人生哲理却深深地蕴含于其中,催人奋发,令人省思。

窦凤才

l

-----------------------------------------------

[说明]

按王瑶先生考论,这组诗的前八首辞意一贯,内容多叹息家贫年衰,及

力图自勉之意,当为晚年所作。第六首中说:“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渊明五十岁当为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前八

首即为这一年所作。后四首多咏旅途行役之苦,另系于晋安帝隆安五年

(401),时渊明三十七岁。

其一(1)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2)。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3)。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4)!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6)。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7)。

〔注释〕

(1)这首诗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所以告诫人们,在短暂的人生之中,应相亲相善、及时行

乐、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陌(mò莫):田间小路,东西为陌。这里泛指道

路。

(3)常:永恒不变。

(4)落地:降生,一生下来。为兄弟:语本《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5)聚:招集。比邻:近邻。

(6)盛年:壮年。

(7)待:等待。

〔译文〕

人生像是无根蒂,

飘荡犹如陌上尘。

聚散随风无定处,

此生不是永恒身。

人来世上皆兄弟,

何必骨肉才相亲!

得欢不妨及时乐,

有酒招来左右邻。

壮年一去不重来,

一日之中无两晨。

抓紧时间自努力,

从来岁月不待人!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杂诗·其九 [魏晋] 陶渊明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昂,势翳西山巅。

萧条隔又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作品赏析其九(1)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2)。

掩泪泛东逝,顺流追时迁(3)。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巅(4)。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5)。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6)。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7)。

[注释]

(1)这首诗写羁旅行役之苦和眷念家乡之情。

(2)羁役:羁旅行役,指出仕在外。一心处两端:身在仕途心在家中。

(3)泛东逝:乘船向东行驶。泛:船行水上。追时迁:追逐时光的流逝,指船行很快。

(4)日没:太阳落山。星与昴(mǎo卯):二十八宿之二宿,星宿与昂宿。这里泛指星空。势:

指星座。翳(yì缢):遮蔽,这里是隐没的意思。以星座的移动暗示船行之速。

(5)常餐:指平时家居的饮食。

(6)慷慨:意气激昂。遐:远。无由缘:没有理由。谓公务在身。

(7)关梁:关卡和桥梁。亏替:废止,废除。指难以逾越。绝音:指与家人音信不通。寄:寄托

情怀。斯篇:这首诗。

[译文]

羁旅行役赴远道,

身行在外心飞还。

掩泪乘船向东去,

顺流而下赶时间。

日落空中星宿现,

星宿忽隐西山巅。

荒凉寂寞家万里,

惆怅思家平日餐。

激荡情怀欲南归,

路途遥远难实现。

桥梁关卡阻路途,

言信断绝寄此篇。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归园田居 其二 [魏晋]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二(1)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2)。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3)。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4)。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5)。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6)。

常恐霜需至,零落同草莽(7)。

〔注释〕

(1)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诗中表现出对纯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

(2)野外:郊野,指乡居。罕:少。人事:指世俗交往。穷巷:“僻巷。寡:少。轮秧(yang央):代指车马。轮指车轮,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偏僻的巷子里,很少有车马来往。

(3)掩:关闭。荆扉:柴门。绝尘想:断绝世俗的念头。

(4)时复:常常。墟曲:偏僻的村落。犹“墟里”。曲:隐僻的角落。披:拨开。共来往:指和村里人相互来往。

(5)杂言:世俗尘杂的言谈。但道:只说。

(6)日:一天天地。我土:指自己开垦的土地。

(7)霰(xian线):小雪珠。草莽:草丛。

〔译文〕

乡居少与世俗交游,

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

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

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

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

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

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归园田居 其一 [魏晋]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误落一作:误入)(颠通巅)⊙注释⑴适俗韵,适合世俗的性情。⑵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使人不得自由。⑶三十年,有人认为当作“十三年”,因从陶氏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为十三年。⑷羁,jī。羁鸟,谓被束缚于笼中之鸟。池鱼,谓被养于池中之鱼。此二句以羁鸟池鱼比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田园。⑸守拙,自己没有智能继续做官,故说“守拙”。拙,指不善为官,也就是不会取巧逢迎之意。⑹罗,排列。⑺暧暧,昏昧。⑻依依,轻柔。一说,隐约可见。⑼虚室,静室。⊙简析陶渊明,诗作多描写农村日常生活,表现农村的美好风光,诗人的闲适生活和心情,和他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诗风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对后代诗人的创作曾起过很大影响。此诗为组诗《归园田居》第一首,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自然舒适的乐趣。其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乃寓情志于景致名句。开篇二句即表明自己异于世俗的禀性:爱丘山。一“误”字一“尘网”的比喻,写出诗人对仁途官场的厌倦,所谓“心为形役”是也。由开荒守拙二句始下十二句,以乡村特有的景观作为寄寓本性之意象,固然是生活其中,但更多的是诗人关照的对象,更多的是以审美眼光看待。久在句照应三四句,末句照应一二句。全诗结构不着痕迹而浑然一体。-----------------------------------------------〔说明〕这组诗大约是陶渊明由彭泽令任上弃官归隐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所作,当时诗人四十二岁。只做了八十多天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已实在无法忍受官场的污浊与世俗的束缚,他坚决地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且从此终身不再出仕。脱离仕途的那种轻松之感,返回自然的那种欣悦之情,还有清静的田园、淳朴的交往、躬耕的体验,使得这组诗成为杰出的田园诗章,也集中体现了陶渊明真朴、静淡、旷达的风格。其一(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6)。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7)。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8)。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9)。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1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1)。〔注释〕(1)这首诗写辞职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诗中以极大的热情赞美了平和静穆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厌恶及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趣。(2)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品性。性:禀性,本性。丘山:指大自然。(3)尘网:世俗的罗网,比喻仕途、官场。三十年:疑当为“十三年”。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初仕江州祭酒,至辞彭泽令归田,前后恰好十三年。(4)羁(ji基)鸟:被束缚在笼中的鸟。池鱼:养在池塘中的鱼。这两句以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过去在仕途生活中的不自由,以旧林、故渊比喻田园。(5)守拙:保持拙朴、愚直的本性。是说自己不肯投机逢迎,不善于做官。(6)方宅:住宅方圆四周。(7)罗:排列。(8)暖(ai爱)暖:昏暗不明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9)此二句化用汉乐府《鸡鸣行》“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宫中”而来。巅:顶端。(10)虚室:虚空闲寂的居室。比喻心室纯净而无名利之念。语本《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11)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比喻不自由的境地。〔译文〕从小即无随俗气韵,生性喜爱山川自然。谁知落入仕途俗网,一去便是一十三年。笼中之鸟怀恋旧林,他养之鱼思念故渊。南郊野外开垦荒地,恪守拙性归耕田园。住宅方圆十余亩地,简陋茅屋有八九间。榆柳树荫遮蔽后檐,桃树李树排列院前。远处村落依稀可见,飘荡升腾袅袅炊烟。深巷传来犬吠之声,雄鸡啼鸣桑树之巅。户内庭院清洁幽雅,心中纯净无比安闲。久困笼中渴望自由,我今又得返回自然。-----------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

古风其三 [唐] 李白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

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

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

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

骋望琅琊台。

刑徒七十万。

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

茫然使心哀。

连弩射海鱼。

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

扬波喷云雷。

鬈鬣蔽青天。

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

楼船几时回。

但见三泉下。

金棺葬寒灰。作品赏析【注释】:

(挥一作飞)

此诗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规讽唐玄宗之迷信神仙。就思想内容而言并不算李白一人之特见卓识,但就其动荡开合的气势、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而言,实堪称独步。全诗大体可分前后两段,前段为宾,后段为主。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扬,忽翕忽张,最后盖棺论定。

前段从篇首至“骋望琅邪台”,颂扬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统一业绩。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势”。紧接着写统一天下的具体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一人“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明断”句一作“雄图发英断”,但不管“明断”、“英断”也好,“雄图”、“天启”、“大略”也好,总算把对政治家的最高赞词都用上了。诗篇至此,一扬再扬,预为后段的转折蓄势。紧接“收兵”二句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采取的巩固政权两大措施,亦是张扬气派。一是收集天下民间兵器,熔铸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于是秦和东方交通的咽喉函谷关便可敞开了。二是于琅邪台、会稽山等处刻石颂秦功德,为维护统一作舆论宣传。“会稽岭”和“琅邪台”一南一北,相距数千里,诗人紧接写来,有如信步户庭之间。“骋望“二字形象生动地展示出秦王当时志盈意满的气概。秦之统一措施甚多,择其要者,则纲举目张,叙得简劲豪迈。对秦王的歌颂至此臻极,然而物极必反,这犹如《过秦论》的开篇,直是轰轰烈烈,使后来的反跌之笔更见有力。

后段十二句,根据历史事实进行生动艺术描写,讽刺了秦王骄奢淫侈及妄想长生的荒唐行为。先揭发其骊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发宫刑罪犯七十多万人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挥霍恣肆,穷极民力。再揭发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举。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市说海上有蓬莱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药,于是始皇遣徐市带童男女数千人入海追求,数年无结果。此即“采不死药”事。“茫然使心哀”是担心贪欲未必能满足的恐惧和空虚。这四句对于前段,笔锋陡转,真如骏马注坡。写始皇既期不死又筑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内心世界。但诗人并没有就此草草终篇,在写其求仙最终破产之前,又掀起一个波澜。据史载徐市诈称求药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鱼阻碍之故,于是始皇派人运着连续发射的强弩沿海射鱼,在今山东烟台附近海面射死一条鲸。此节文字运用浪漫想象与高度夸张手法,把猎鲸场面写得光怪陆离,有声有色,惊险奇幻:赫然浮现海面上的长鲸,骤然看来好似一尊山岳,它喷射水柱时水波激扬,云雾弥漫,声如雷霆,它鬐鬣张开时竟遮蔽了青天……。诗人这样写,不但使诗篇增添了一种惊险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为篇终致命的一跌作势。长鲸征服了,不死之药总可求到吧。结果不然,此后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这是最后的反跌之笔,使九霄云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惊心动魄,以此二句收束筑陵、求仙事,笔力陡健,而口吻冷隽。想当初那样“明断”的英主,竟会一再被方士欺骗,仙人没做成,只留下一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让方士大讨其便宜。历史的嘲弄是多么无情啊。

此诗虽属咏史,但并不仅仅为秦始皇而发。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颇相类似:两人都曾励精图治,而后来又变得骄侈无度,最后迷信方士妄求长生。据《资治通鉴》载:“(玄宗)尊道教,慕长生,故所在争言符瑞,群臣表贺无虚月。”这种蠢举,结果必然是贻害于国家。可见李白此诗是有感而发的。全诗史实与夸张、想象结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结合,欲抑故扬,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现实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风》中的力作。

(胡国瑞)

咏怀 [魏晋] 阮籍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句式与曹植《赠徐干》中“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相同,表现出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生感情。只不过阮诗未写“白日”匿于何处,曹诗落实是“西山”。一偏于形象、一偏于说理;一重在写景起兴,一重在寓意象征故也。“去此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闻人倓说“去此”指“去魏盛时”,谓曹魏之盛在俯仰之间转瞬即逝。由此可知,首句“朝阳”、“白日”之谓,不仅象征时光袂忽,且有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的深层寓意。在这里,诗人把人生短促的挽歌与曹魏国运式微的感叹交融在一起,双重寓意互相交叉、互相生发,置于诗端而笼罩全篇,下十二句,均受其统摄。先是“人生若尘露”二句,以“人生——天道”的强烈对比,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下“齐景升丘山”四句,再用齐景公惜命,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韩诗外传》曾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时说:“美哉国乎?郁郁泰山!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言毕涕泪沾襟。《论语·子罕》则记载孔子对一去不返的流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齐景公登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不永痛哭和孔子对流水的惜逝中,诗人对个人命运和对国运的双重忧虑,比先前的比喻和对比更深了一层。如此袂忽的人世,诗人将如何自保?值此深重的忧患,诗人又如何解脱?“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十字,乃大彻大悟语。末六句,诗人断《楚辞·远游》、《庄子·渔父》两章而取其文意。前四句,取《远游》“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句意,谓:三皇五帝既往,我不可及也;后世虽有圣者出,我不可待也。不如登太华山而与赤松子游。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与仙人同游而有出世之想,语出《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末二句隐括《渔父》句意,表明要摆脱“怀汤火”、“履薄冰”(第三十三首《咏怀·一日复一夕》)的险恶处境,籍以自保和解脱,只有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然而这不过是一时的幻想。仙则无据,隐亦不容,所以终究还是要跌回前面所描写的阴暗世界。阮籍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日趋残酷激烈。司马氏为篡魏自代,大肆杀戮异己,朝野人人侧目,亦人人自危,诗人也屡遭迫害。既要避祸全身,又要发泄内心的忧患与愤懑,因此,只能以曲折隐晦的方式,以冷淡的语言表达炽热的感情;以荒诞的口吻表现严肃的主题。这首诗即运用神话、典故、比兴和双重寓意的写法,致使其诗意晦涩遥深,雉以索解。钟嵘《诗品》说阮籍《咏怀诗》“厥志渊放,归趣难求”。可谓诗界知己。

本文网址:http://m.zb258.com/zuowensucai/2993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