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里夫金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引起了人们不少的关注,评论者大多对之持赞赏的态度。此书大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以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模式,来化解人类面临的能源和资源困境,为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出路。当然,对于众多唯恐经济发展因现实中已经越来越明显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而减缓下来的人们,里夫金的设想无疑像一剂强心针般令人兴奋。不过,我想略微唱一下反调。
长久以来,人们非常热衷于谈论创新,以至到了无处不提创新的程度。我记得,几年前在一次STS的国际会议上,一位美国学者提出过这样的看法: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带来了“发展”,带来了并不公正的分配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了走出困境,于是有人祭起了“创新”这个“法宝”;但是,按照原来思路的创新,却只会进一步加剧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并只能使少数人从创新中获得更多的利益!里夫金把希望寄托在互联网与新能源技术的结合上,其实也只不过是前面所说的用以解决当下困境的“创新”的一种具体形式而已。
说到工业革命,人们亦多是以歌颂的方式来赞扬其带来的“发展”。在我们竭力讴歌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却对其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带来的负面的后果重视不够,以至于当我们身受其害时,又只能盲目乐观地寄希望于未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遗产”其实并没有充分全面地认识,而只是选择性地看到了其积极的方面,对其负面影响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也就是说,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但有大发展,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以及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公等等,这些负面因素我们是不该视而不见的。按照里夫金在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设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其实只在于技术发展手段的更新而已,在实质上,也就是说在其发展观和与之配套的社会体制等方面,却几乎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传统的发展观一直是追求物质的、经济的、数量的迅速发展。随着传统发展观及相应的发展模式带来诸多问题,人们认识到这样的发展不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使用,但在现实中,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这一概念却经常只是作为一个标签,只起到了掩饰其实质上不可持续的特点的作用,成为带给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安慰的招牌。在里夫金的书中,那种依赖于“新技术”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实也不过仍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标签而已。
我们寄希望于新的技术,但不可忘记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违背,当增加了能源的使用,或者开发了新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而且这种过程是不可逆的,后果也难以预料。新技术会带来生产形式上的一些改变,但并不会改变发展的模式,是治标不治本的。新技术可能会带来局部的、暂时的变化,但长远来看也许只能加剧原有的矛盾。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要真正解决传统的发展观、发展模式和与发展相关的社会体制带来的问题,只依靠一两项或哪怕许多项新技术,显然是不可能的。新技术的开发既不可能自发地改变人们的发展观,也不可能自发地改变对于新技术的利用方式和相应的社会体制,不可能自发地带来一种理想的带有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所以说,里夫金这位被誉为“享誉全球的未来预测大师”在这次对于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的预言,其实也只是带给人们一种虚幻的希望而已。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现在许多中国学者对于这种虚幻的希望的热情,是因为中国未能赶上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而在里夫金所预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或许有希望能搭上这一班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回顾以往我们未能赶上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这段历史时,也许设想另外一种历史进程的可能性会是有启发性的。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对西方国家的批评,例如对美国,说他们现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耗的资源和能源过多,说如果中国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和消费,需要多少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等等。但是,我们是否想到,其实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却是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作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设想如果当年前两次工业革命是发生在中国,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从那时起就搭上了现代化发展的头班车,从那时起就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并一直以他们的消费方式来生活,那么,在现在的地球上,我们又会如何谈论发展的问题呢?
我们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不成熟的虚幻的技术,而是需要更好地理解发展,我们需要想一想,什么是发展?应如何发展?思考发展的问题,有两个关键点不能忘记:第一,资源、能源、生态总是有限的;第二,我们不能放弃对社会制度的合理和公平的追求。
近来,里夫金新著《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引起了人们不少的关注,评论者大多对之持赞赏的态度。此书大意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以互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的模式,来化解人类面临的能源和资源困境,为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出路。当然,对于众多唯恐经济发展因现实中已经越来越明显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问题而减缓下来的人们,里夫金的设想无疑像一剂强心针般令人兴奋。不过,我想略微唱一下反调。
长久以来,人们非常热衷于谈论创新,以至到了无处不提创新的程度。我记得,几年前在一次STS的国际会议上,一位美国学者提出过这样的看法: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创新带来了“发展”,带来了并不公正的分配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和环境问题,为了走出困境,于是有人祭起了“创新”这个“法宝”;但是,按照原来思路的创新,却只会进一步加剧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并只能使少数人从创新中获得更多的利益!里夫金把希望寄托在互联网与新能源技术的结合上,其实也只不过是前面所说的用以解决当下困境的“创新”的一种具体形式而已。
说到工业革命,人们亦多是以歌颂的方式来赞扬其带来的“发展”。在我们竭力讴歌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好处”的同时,却对其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带来的负面的后果重视不够,以至于当我们身受其害时,又只能盲目乐观地寄希望于未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这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遗产”其实并没有充分全面地认识,而只是选择性地看到了其积极的方面,对其负面影响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也就是说,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但有大发展,而且也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以及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公等等,这些负面因素我们是不该视而不见的。按照里夫金在书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设想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差异,其实只在于技术发展手段的更新而已,在实质上,也就是说在其发展观和与之配套的社会体制等方面,却几乎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传统的发展观一直是追求物质的、经济的、数量的迅速发展。随着传统发展观及相应的发展模式带来诸多问题,人们认识到这样的发展不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使用,但在现实中,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这一概念却经常只是作为一个标签,只起到了掩饰其实质上不可持续的特点的作用,成为带给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安慰的招牌。在里夫金的书中,那种依赖于“新技术”而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实也不过仍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标签而已。
我们寄希望于新的技术,但不可忘记的是,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违背,当增加了能源的使用,或者开发了新的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而且这种过程是不可逆的,后果也难以预料。新技术会带来生产形式上的一些改变,但并不会改变发展的模式,是治标不治本的。新技术可能会带来局部的、暂时的变化,但长远来看也许只能加剧原有的矛盾。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要真正解决传统的发展观、发展模式和与发展相关的社会体制带来的问题,只依靠一两项或哪怕许多项新技术,显然是不可能的。新技术的开发既不可能自发地改变人们的发展观,也不可能自发地改变对于新技术的利用方式和相应的社会体制,不可能自发地带来一种理想的带有终极关怀的发展模式。所以说,里夫金这位被誉为“享誉全球的未来预测大师”在这次对于即将到来的“社会革命”的预言,其实也只是带给人们一种虚幻的希望而已。
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现在许多中国学者对于这种虚幻的希望的热情,是因为中国未能赶上前两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而在里夫金所预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或许有希望能搭上这一班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回顾以往我们未能赶上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机遇这段历史时,也许设想另外一种历史进程的可能性会是有启发性的。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对西方国家的批评,例如对美国,说他们现在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耗的资源和能源过多,说如果中国人也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和消费,需要多少个地球的资源才能满足等等。但是,我们是否想到,其实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却是以第一、二次工业革命作为基础发展出来的。设想如果当年前两次工业革命是发生在中国,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从那时起就搭上了现代化发展的头班车,从那时起就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并一直以他们的消费方式来生活,那么,在现在的地球上,我们又会如何谈论发展的问题呢?
我们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不成熟的虚幻的技术,而是需要更好地理解发展,我们需要想一想,什么是发展?应如何发展?思考发展的问题,有两个关键点不能忘记:第一,资源、能源、生态总是有限的;第二,我们不能放弃对社会制度的合理和公平的追求。
为了管理好班级的工作,老师把班级分了8个组,有纪律组、反馈组、后勤组、生活组等8个组,由于我平时表现得还行,我当上了纪律组组长。
所谓的纪律组,就管上课说话、做小动作、课间打闹等事情,先是管,如果不听就记名。放学时老师把被记下的名字当场念一遍上黑花。?
有一天中午,几个同学(其中有一个哥们儿是反馈组组长)在屋里拍球。在屋里拍球,这可是大问题。老师强调了好几回不让在屋内拍球,而且如果值周生看见了,要扣分的。我马上过去跟他们说,可他们几个不听,于是我便把他们几个记了下来。等到晚上老师念完了名,那个是反馈组组长的哥们儿找来了,生气的说你怎么这么不通情理,以后你等着瞧。还有一个同是组长的哥们开导我说你怎么这么不通情理,都是哥们儿,再说,他反馈组专管咱们组长,你以后可惨了。
情理?情理!什么是情理?以情代法、以权代法、官官相护!假如今天我因为是哥们,是反馈组组长,我就不记了。明天,我纪律组长带头上课说话,他也能坐视不管。我们两个高高兴兴的说话没人管,可其它同学还听不听课了?这里不是厦门,没有赖星昌,没有姚志胜,没有庄如顺,也没有李纪周,也没有其它300多名官员。有的,只应该是50颗性本善的心,但大部分却已经性乃迁了,学会了情理,学会了官官相护。
我也许永远也学不会官官相护,但我永远知道,官是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己谋利的。
压力者,压迫之外力也。譬如学生者,平时作业之压力,月末考试之压力,压力之多,何可胜道也哉?然则何以应之?
一曰乐观,当年的苏东坡,一贬再贬,事业不顺,生活拮据,可谓“压力山大”。然而被贬黄州,“食无肉”就到市场要来羊脊髓,像吃螃蟹一样边剔边吮,自创名菜“羊蝎子”。再贬到荒无人烟的岭南。竟还乐观地吟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那再贬海南,这回他可真有压力了,遗书写好了,坟都让儿子挖好了,可他偏就没死。也许是天涯海角的美景让他陶醉,乐观的他索性每天清晨坐在海边梳头,一边还看着日出,好生惬意!虽抱怨“食无肉,居无所,病无药,交无友”,可压力偏旧迎刃而解了,靠的不过是“乐观”二字。
二曰坚持,西天取经的玄奘,当年压力也不小。他不比唐僧,还有孙悟空等诸位高徒,连白马一匹都没有。他偏一个人从长安走到那烂陀寺,整整走了三年,途中有茫茫戈壁,皑皑雪山,还有土匪强盗与同僧人为敌的异教徒。压力够大了,他偏就凭一股坚持的韧劲闯了过来。到了天竺,问题又来了,唐僧到灵山不过背了经书就可以走,他到佛寺,自己还要学习,人家说梵文,他还得从头开始学,一学就是十多年。全寺万余名僧侣,他在竞争的压力中脱颖而出,受到国王的接见。别认为这就完了,背回千卷经书到大唐,他还得翻译,他在大慈恩寺作住持,同弟子每天夜以继日地翻译,他自己每天只睡四个时辰。他的后半生就在翻译与讲学中度过,他这一辈子压力也忒大了。他凭什么撑过来了,当然是坚持。
三曰智慧,有了智慧,眼中的压力方才变成了前进的动力,自然就不会深陷其间。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面对压力往往就被其击垮,其实那是缺少智慧。英国人在二战最危急时还有心情喝下午茶,面对压力,何必看得那么重呢?要做的,仅仅是继续前进,《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拖欠六个月房费写下的,于他,压力何干,仍可忘我写作,不失为一种智慧。
于我们学生,没有东坡的豁达,至少还有乐观;没有玄奘的信念,至少能学习他的坚持;学得再累,压力再大也许不能喝杯下午茶,至少有放下包袱的智慧。压力有什么可怕,正确面对,便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篇一“义”之我见】
“义”是一切品德,情操的高度概括。自古以来一位位英雄在名为义海的历史长河中名垂青史,践行着道义,信义,情义。“义”是一切美好品格的源泉,也是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因为没有道义便没有人格,没有信义便没作为,没有情义便没有朋友,这样可否称其为人?可见,义是人的延伸,有义方为真人。
林则徐在虎门硝烟这一义事为后人所称颂,他便是一个真人。曾经有一位英国公使送给林则徐一份价值10万英镑的礼盒上等的烟草,华贵精美的烟斗,价值不菲的金簪。然而这些有着华丽外表的礼物正是荼毒中国人民的武器,林则徐坚决拒绝并回讽一句“这套烟具是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把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林则徐坚守着自己的义并维护了当时大清的义,在当时外国列强对清朝的压迫下,他义字当头,绝不低头,决不妥协。
而那位英国代表的行为可说是与“义”背道而驰,那他纵然是人却不属真人。义不能用物质去衡量,更不可用物质去替代,去磨灭,否则那只是假义。林则徐的义在财宝面前丝毫没有动摇。正是这一种义让人们免受迫害,也正是这一种义让林则徐名垂千古。
爱国是义,坚定是义,刚正是义。
在此之前备受关注的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中,那一位不知名的香港导游在人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立即拨打电话回香港汇报。他的这一举动也可称为义,他冒着生命危险也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让香港公民能在第一时间得知此事,虽然到最后他还是不幸遇难,但从他灵堂前一束束怒放的纯白之花可看出他的义为人所赞同,为人所赞赏。
做好本分是“义”,坚守岗位也是“义”。
不管大义或是小义,做好自己应该去做、值得去做的事,那便是“义”,不必惊天动地,不必刻骨铭心,不必名垂青史,只要“义”在心,“义”在行,“真人”并不难达到。
“义”之我见,为道,为信,为德,为情,简述之,为宜,为然。继而,行义之人为“真人”矣!
【篇二“义”之我见作文】
风波亭上的点点残血,湮灭不了“满江红”的慷慨激昂;汨罗江边的声声叹息,湮灭不了“虽九死犹未悔”的赤胆忠心;苦寒之地的牧羊老者,大漠孤烟下的声声驼鸣,从我记忆最深处涌现。古往今来,生生世世,星空下的呢喃诉说一个个有关“义”的故事,使我刻骨铭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呐喊言犹在耳。身世浮沉,风雨飘零,身处历史的变化更替之际,面对高官利诱,于零丁洋边却不为所动。如果说这是一种信念,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一种对“义”的执著,这种执著,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坚毅,是对自己的情感最真实的流露。沧海浮生,岁月如华,潮涨潮落间那伫立的身影,以自己的血肉唤醒了这个时代。爱国是义,坚定是义。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把把无形的首,刺向国民麻木一仁的心灵,于灵魂至深处,是先生痛彻心扉的呐喊,这一声声呐喊,唤醒的是民族的赤血精魂。于民族存亡之际,先生舍弃了原本极其安逸的生活,为了触动内心的“义”,将自己的思想响彻黯淡的长夜。“义”使先生安逸的生活充满了急流,给予人们的却是不巧的篇章。“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先生的义,使民族不彷徨。刚正是义,责任感是义。
秦桧卖国,已历千载,人犹骂之。周作人投敌,虽一代文学大家,难掩世人所不齿的污点。沈括的《梦溪笔谈》传至后人,扬名青史,然而沈括的内心并无义的存在,于变法最顶盛的时候,驳斥苏轼;而后于变法衰落之时,却又明哲保身,上奏贬王安石。虽才智过人,却也难避“义”的考验。明末清初才子吴梅村,先仕明,后降明,日日夜夜承受着自己内心义的煎熬。晚景甚是凄凉,他于绝笔诗中写道“草间偷活,竟一钱不值何须说!”
义的考验,内心的决择,可见一斑。
记忆的风铃悄然响起,三国时的羽扇纶巾,秦汉时的明月关山,大唐时的紫气东来,“义”的传承横亘于历史的长河中。丛飞的至死不渝,谭千秋的隐形的翅膀,长江大学三位大学生的义无反顾,香港殉职领队谢廷骏的“站到最前、撑到最后”。种种的义举中,浩然正气无不充溢于天地间,而这浩然正气,正是缘于内心深处的“义”。其实,所谓的“义”,并非上升到绝对的道德高度,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良知。而当这种良知成为一种习惯,毋庸置疑,这种习惯将会改变一个人生命的轨迹。
循着古人的来路,踏上世界的旅途,“义”存于身而发于心,而当“义”成为人内心最纯粹的一种表露,那么生命的意义也就不仅仅局限于金钱数字的累积以及对荣华富贵的热衷了。
耳边传来了响彻天际的梵音,如晨钟暮鼓,久久涤荡着我的心灵。
记得我国古代的一位名人说过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我们所说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
首先,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可以模仿声音、形态以至行动。正如以上所述,和好人共处久了就会产生许多与之相同的思想和行为。这正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和坏人共处呢?结果也是一样 与之化矣 。
现在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崇拜打家劫舍的 草莽英雄 ,甚至对周围一些流氓,社会青年的违法行为敬佩得五体投地,从而进行模仿,做出了许多与恶人同化的行为,沦为社会的渣滓。所以我们青少年要正确地区分善恶美丑,严于律己,对 恶人 应该恶而远之。
其次,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本身缺乏正确的 行为习惯 ,更易受影响,值得一提的是 近朱者赤 一般倒不很明显,而 近墨者黑 却往往显而易见。据国外一项有关调查表明一个人对不良习惯的接受能力要比接受良好习惯的能力更强。所以人们很容易受到周围某些人不良习惯的影响。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说吧,一些 烟鬼 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论出门还是在家里,不停地抽烟,结果发现,才十岁多一点的小孩居然背着家人,偷偷地抽烟了,真令人哭笑不得。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难免会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腐朽的东西趁虚而人。而我们青少年又没有老一辈的经验和成熟,缺乏鉴别能力,很容易受腐蚀和影响。金钱万能、贪图享乐、利己主义等种种消极腐朽思想在不少人头脑中膨胀就是明显的例子。我们一定要端正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近墨者黑。我们说墨还是不近为好!
解剖本文为论证 近墨者黑 这一中心论点,就使用了并列论证法。即并列地摆出两个原因或理由作为分论点。一个是 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一个是 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的影响 ,并对它们分别作了论证。这两个理由或分论点,在书写形式上虽有 首先 , 其次 打头,实际上并无先后,主次、轻重之分,完全是 平等 的、并列的,故为并列论证形式。限于小作者的年龄特点,知识和思维水平,他只列举了两项理由作为论据,但大致上把最主要的都说出来了,因而,论证还是充分的,周密的。另外,由于小作者是从 理由 的角度来作并列论证,而 理由 的阐发,近乎揭示事物的本质,故而这一并列论证,又带上了一定深度,这一点也是应该肯定的。
议论文是对某个议论对象,提出见解或主张并说明理由,使读者信服的文章。它的基本特点是议论的说服性。
议论文展开议论是以说服读者为目的的。它无论对什么问题、什么事物展开议论,无论在议论中表达什么见解,提出什么主张,讲述什么道理,或者反驳他人的什么观点,都是为了达到说服读者,令读者信服的目的。如果说,说明文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要把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向读者解说清楚,那么,议论文的基本特点则是它的说服性,从思维类型上来说,要回答出为什么,要讲出道理来说服读者。叶圣陶说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而议论文却以说服他人为成功。(《文章例话》)这正说明了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议论文不但要论说对某一议论对象的见解,表示作者的态度(即观点),而且要阐明为什么提出这种见解,为什么抱这种态度。这个阐述为什么的过程,就是证明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证明,必须由论题、论点、论证几个部分组成。这几个部分也就是构成议论文特点的要素。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
论题,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来要进行论述的问题,是论证的对象。
论题并不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如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个设问句,无所判定,不表示判断,只表达发问,等待回答。论权威、青年运动的方向,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也不是判断。它们都规定和限制文章的论述范围和论述的重点,决定着议论展开的方向和途径,是贯穿全文内容、组织结构的线索。论题一般都出现在标题或序言中,论题的表达方式是设问句,如什么是人才学,也常用突出主要意念的词组,如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一篇文章论述的论题是全文论述的中心,不仅议论文的议论部分要围绕它,就是非议论性的内容也要服从它,它是全文内容的中心线索,起着统摄全文的作用。
论点,又叫论断,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在较长的文章中,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在证明中,它担负着回答为什么的任务。
论据,依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类。事实性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性论据包括个别事例,概括性事例和数字。理论性论据是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它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党在不同时期内的路线、方针、政策、科学的定义、法则和规律,一般的公理、常识以及成语、谚语等等。
天才属于勤奋。天才,一些具有伟大成就和科学贡献的人的带名词。勤奋,勤勤恳恳,努力奋斗,力争达到目的的人的美誉。天才和勤奋,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个词语,它们之间却有着十分微妙的联系。勤奋是成为天才的唯一路径,没有勤奋基础的人称不上是天才。
天才为什么属于勤奋呢?天才,天才,天生的人才,是与生具来的才能,干吗要勤奋呢?是的,天才是有才能的,可如果天才一直有一种自己是天才的自豪感而不再勤奋努力的话,他终必变成蠢材。方仲永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仲永小的时候非常聪明,很小的时候就会写诗和对对字了,而且文笔工整,才华横溢。同村的人都把他当作神童,请他写诗。他的父亲就十分喜欢带他去炫耀,以至他最后一事无成,长大了还没有小时候有才了。方仲永为什么会从天才变成了庸才呢?原因十分简单。他虽有了文学方面的才智,可他不用功,不学无术,到他山穷水尽的时候自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再天才也是需要勤奋的。
马其顿曾经说过具有伟大的梦想,出以坚决的信心,施以努力的奋斗,才有惊人的成就。要想有惊人的成就就必须施以努力的奋斗。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就是以努力的奋斗而得以成功的。奠定电磁学基础的法拉第,正是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仍然坚持着科学实验,经过了10年的艰辛,才研究出电流的磁效应,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欧立希也以惊人的毅力经过数百次的实验,研究和勤奋的探索,观察发现了药品坤凡纳明。这些科学家正是经过了勤奋和努力才最终获得成功的。
“汲取了所有的愚钝,终必成为睿智之人。”是的,正如贝奈尔所说,施以最多的勤奋,就必成就天才。不能毫不动弹,勤奋是成才的关键所在。
天才属于勤奋,勤奋造就天才,不断挑战,越过重重困难,经历了勤奋就会见到光明。勤奋的人还等什么呢?你就是天才!
鹰,强者的象征!
要想在空中展示强者的风范,我这只雏鹰,就要勇敢的面对蓝天、白云。
------题记
一
记得小升初考试后,我在焦急中等待,等来的是162分,傻眼了,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难道我真的这样差?不,我不相信,我不相信。面对162分的成绩,一种痛彻心肺的感觉冲击着我,折磨着我,深深地刺伤了我的心。我痛苦,我无奈,我迷惘。为什么?为什么!……回答我的,只是无尽的泪水。
难道这就是我的命,注定在人生的开端就败下阵来,我是弱者,我输了,在人生道路上,我跌倒了。
晚上,已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批评的我,坐在床上低着头,因为害怕看到爸爸失望的眼神,本来有好多话和爸爸讲,可欲言又止,爸爸他什么也没和我说,只是默默地叹了一口气,转身离开了书房,当我抬起头的一瞬间,看到了一个衰老的爸爸,眼角很不争气地冒起了水雾,泪水一滴一滴地往下落,我的心也一点一点地往下沉……
二
第二天早上,我在睡梦中醒来,眼角仍挂着泪痕,四周一切都已从新的一天开始,惟独我的心情还是很糟糕,脑子一片空白,真不知道我还能做些什么?心还很痛,但泪水已干涸,对于自己,自己的一切,难道我就这样失去了信心?唉!我站了起来,来到书桌前,这时,我看到爸爸写给我这个不争气女儿的信。
姚慧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可你呢?也应该明白爸爸的一片苦心,应该从这次考试中吸取点什么?在今后的学习中该怎么努力?只有好好总结这次失败的原因,端正学习态度。我不喜欢眼泪,希望自己心爱的女儿将来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但关键要看你自己。
爸爸陆法军
一遍、二遍……,一遍遍的读着爸爸的信,我没了伤感,窗外的阳光洒在脸上,那么温暖,那么灿烂,替我拭干了眼泪,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坚强的站起来了!
三
对我寄有很大希望的爸爸到处托人,花了近万元的择校费,让我上了外国语学校。上学的那天,爸爸对我说“记住,做任何事一定要有信心、决心、和恒心。”“我知道了!”
刚开学,爸爸的教诲时常伴在耳边,我埋头苦学,可好景不长,也许是时间冲淡了我的决心,也许是我还不具备恒心,没有多久,我便将一切的雄心、壮志抛之脑后,与刚结识的朋友打成一片……,我入学的第一次考试,考得真是在情理之中,预料之外,当我知道分数的那一刻,觉得第一个对不起的人就是爸爸,可后悔已来不及了。
回到家中,爸爸睡在沙发上,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看着爸爸额头上深深的皱纹,疲倦身躯和零星的白发,渐渐弥满泪眼,泪水不自觉地汇成一湾忏悔的深潭。这时,爸爸睁开了眼睛,知道我的成绩后连忙起身说“你啊!你,太让爸爸失望了,爸爸为了让你念好书,全家人省吃节用,而你却考这样的成绩,你对不起谁!你的信心、决心、恒心呢?”
“……”
“哭……哭……,你就知道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如今社会是竞争的年代,没有人同情你的泪水,只有坚强的面对挫折,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四
那次与爸爸的谈话,让我感动颇深,为了不让爸爸失望,更为了自己有个美好的未来,我开始咬紧牙关,凭那汗水如雨般落下,任凭那病魔狂风骤雨般袭来……,我都不顾,我只知道我要认真学习,虽然有时感到筋疲力尽,也无怨无悔,至少我找回了我的信心、决心、恒心!
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小升初只考了162分的我,中考取得了711分的优异成绩,爸爸夸奖了我,全家人更为我高兴。
我望着远方,以后的路会更长,有爸爸的护航,我一定会振翅而飞!飞得更高、更远!
婴幼儿接连坠楼,非死即伤;中学生在河边、湖边游玩,一再发生多人溺亡事件。这些新闻不仅让人看着痛心,更让人觉得我们这个社会有一种东西正出现严重缺失。
婴幼儿和中学生无疑都属于未成年人,那么,他们一旦不幸出事,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媒体进行呼吁,希望家长和他们的亲人如何如何。而根本没有做法律层面的思维,更没有付诸行动。即,为什么不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也许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甚健全,那为什么不赶紧从立法上从速补上这一课?也许中国社会太注重于伦理及家庭管理,但是,孩子并非是家长们的私有财产,他们更是国家的未来。有鉴于此,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从法律层面给予婴幼儿和中学生以更好的保护呢?
诚然,当今社会应该属于法治社会。但是,既有观念与思维却一再左右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譬如,最近一再报道的恶狗伤人事件,这方面应该有法可依。可依然是狗患成灾!而像藏獒一类的凶恶畜牲在全国泛滥,难道有关部门事先就不能进行约束严加管理,非得等到出现灾难时才大张旗鼓的予以治理?既如此,法律当然也就失去权威与尊严,从而让位于习惯与关系。很明显,后者绝非是构成法治社会之要素。
再说自今日起开始实施的新修订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其立法初衷不能说不好,更是鼓励做儿女的要常回家看看。但是,如果有人置老年人权益于不顾,不遵守怎么办?能够依法惩处吗?不能。就连有关人士也解释说,目前只能从这个层面进行呼吁和引导。既如此,那这样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还能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呢?答案是不能!可想而知,这样的法律、法规又有多少约束力?
结论虽然我们现在好像是法治社会无疑,但我们的观念和思维,以及观念和思维等等之外的东西,却依旧停留在既有模式上。观念不变,则灾害不断。各行各业,莫不如此。
而粗放式法律、法规,粗放式社会管理,更是我们这个社会最严重诟病之一!
本文网址:http://m.zb258.com/zhutizuowen/178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