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 心得体会 > 导航 >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1000字精选5篇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写作文小作文,练习写作文能够提高我们自身的思维能力,好的文章是一种人生的修为,写作文时我们需要注意哪几点呢?以下是我们收集整理的“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 篇1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特风采,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她魅力无穷,价值无限,我们有责任让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营养,她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她让我们懂得如何做人。岳母刺在岳飞脊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让一代又一代的儿女懂得了什么是对国家忠诚;李密在《陈情表》中深情哀婉的哭诉,让世世代代的子孙明白了什么是对长辈的孝敬;“头悬梁,锥刺股”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季布的一诺千金,让后代懂得了“诚信”的重要性;孔子、孟子、王阳明、张居正等先贤留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智慧。传统文化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我们要珍视她并把她传承下去。

但是,在当今外国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传承出现了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西洋风,他们淡忘了李白、王守仁、张居正、于谦等人;他们淡忘了那清新自然、那沉郁顿挫、那豪放飘逸的诗风。对他们而言,传统文化正在渐行渐远

在埃及和韩国争夺我们造纸术的发明权时,在我国的马头琴成为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中华民族的子孙该何去何从?我们的文化正被别人以非暴力的方式任意践踏,当下又该何去何从?我们应该在情人节的玫瑰中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了!

想起一句名言:忘记就等于背叛。我们应当守住中华民族的瑰宝,让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让她在新时代里焕发生机!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 篇2

今年,我上初三。我们民族小学是初三语文的第一课。我们和老师愉快地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说课文写得很漂亮,让我们背第一段和第三段自然段。我很快就学会了课文。在我们民族小学,老师告诉我们,中国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就像文中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些不同国籍的学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虽然他们说不同的`语言,穿不同的衣服,但当他们来到同一个学校时,他们都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唱歌跳舞,一起玩游戏。他们多幸福啊!就像我们班的同学一样,上课一起学习,下课一起玩。

“我们民族小学”很美。有花有草有山。校园里有鸟儿在唱歌,有蝴蝶、猴子、山浣熊、松鼠在和孩子们玩耍。真的很好看!我们学校没有山,我们学校所有的树都是人工培育的,没有动物和我们一起玩耍。民族小学在农村很安静。我们学校在城里。外面的路上有很多车。经常有汽车鸣笛,很吵。

真羡慕那个民族小学!但是,我们学校也很漂亮,有一个大图书馆和一个干净的操场。老师说我们学校的操场是全市小学最大的,我很喜欢在操场上玩。我想在学校好好学习,多学点知识!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 篇3

看着四周单一的高楼大厦,似乎都没什么新意,不如让我们去看看少数民族民居。

白族民居

高寒山区的白族人民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他们的房子多是土木结构的瓦房,其布局则采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两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宽敞,阳光充足,让人眼前一亮。

他们十分重视照壁、门楼的建筑。

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题写“万紫干红”、“旭日东异”或“福”、“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宇。四周山墙也一样彩绘着各种山水、花鸟、虫鱼等图案,每个角落的装饰也都很讲究。

还有独特风格的门楼,其建筑装横更倾注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智慧。一般都是斗拱重叠,飞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砖、大理石等组合的立体图案。许多门扇是由钱空三层的花、鸟、虫、鱼、人物等以及浮雕图案所组成,十分精致。有的门楼、隔扇不用一颗铁钉,仅以凿出卯眼相接,却十分坚固牢实。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蘑菇房

蘑菇房?没听过吧。这是云南哈尼人的民居,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后来他们迁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的墙基用石料或砖块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夹板将土舂实一段段上移垒成墙,最后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蘑菇。

内部结构,通常由正房、前厅和耳房组成。分二、三层的蘑菇房在建筑设计上别有风韵:前廊与正房前墙相接,耳房与正房两侧相连;前厅与耳房顶部均为坚实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纳凉又可晾晒收割的农作物,别看他样子不大,作用可不小呢!正房二层全部用泥土封实,然后在三四米高处铺盖茅草顶。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如果你对这些少数民族民居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哦。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 篇4

每年的暑假,我最爱的莫过于游历祖国的山水,观赏风景,体验风土人情。今年的暑假,我就带大家来游览云南民族村,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吧!

云南民族村位于昆明滇池旁西山脚下,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有24个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从东门进入,伴着藏族的弦子,我们可以看到连成片的阿昌族、德昂族、景颇族村,都是干栏式建筑,人们能歌善舞,服饰艳丽。年轻的景颇族小伙子们,正在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节目。他们赤着脚踩着一片一片锋利的刀锋往搭架的刀山顶上爬,从一片海一样的烧红的碳火上趟,却能毫发无损!

随着观众的惊叹,我们往北边走,就到了大象表演场。看!有的大象正在用鼻子画画,有的正在用像水管一样的长鼻子喷水洗澡,如果你给小象喂了香蕉,它就会点头感谢!

沿湖水而下,一路循着“嘉琳嘉琳塞~”的歌声,我们来到了佤族村。木鼓敲起来,头发甩起来,迎宾舞跳起来……司岗里舞台上欢笑声、歌舞声一浪高过一浪。

走出满是吉祥物牛头的佤族村寨,往东边走,你可以游览吉祥的傣寨白塔;往西边走,你可以欣赏白族与纳西族村的”三坊一照壁”建筑,去体验布朗族的婚俗;往北边走,可以看到高耸的彝家图腾柱,去民族餐厅品尝一下别具特色的民族风味,真是风情浓郁,多姿多彩。

最后,你可以漫步一条长长的花海小道,各色鲜花随风起舞,花香四溢,伴我们出了北门。云南民族村真是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关于少数民族的作文 篇5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礼貌地双手捧杯,恭敬地给长者回敬两杯,双方都要一饮而尽。接着长者把准备好的带子从“背字”人的两肩绕过扎紧,继而又互相敬酒,说吉利之语。“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新郎父母还要酬谢“背字”人。时过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结队来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热闹。

新娘过河

流行在广西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内的壮族婚俗。在桂北山区,本来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桥。所以成亲时,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请人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齐鸣,“水手”两掌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背好后才能过河或过桥。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在宽约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拉成一条线,热闹非常。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不让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龙胜的壮族婚姻是要过“三关”闯“十门”的。先谈恋爱,后定亲,才能成亲,谓之“三关”。迎接、对歌、出门、穿村过寨、过河过桥、入门、唱调、回门、回家、入洞房,谓之“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十门”过了才能入洞房。

勒惹和卜基

壮家妇女生勒惹(壮语,即婴儿)时,其家婆要亲自去寻找“奶妈”,以替媳妇奶孩子。这是为了让产后的媳妇能好好休息,保养身体。“奶妈”一般由产后五个月的妇人充任,不要报酬。能当上“奶妈”非常光荣,有“第二妈妈”之美誉。孩子长大后,逢上喜庆佳节,都要带上礼物到“奶妈”家拜候。四五岁的孩子如果体弱多病,父母就要找“卜基”(壮语,即第二父亲)做孩子的靠山,确保孩子身体健康。“卜基”非常尽“职”,“上任”后,常和孩子父母商量,请医问药,多方料理,让孩子健康成长起来。孩子长大后,也象对待“奶妈”那样对待“卜基”,尽其孝敬之心。

踩高跷进村

广西龙州县金龙地区的壮族村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都要踩着高跷行走。出门到村口。就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然后下地劳动或去其他地方。进村时就从钉上拿下高跷踩着,到家门口的石阶前跳下,再将高跷挂在门边,洗净手脚,方踏梯上楼。据说这是祖先传下的鞋,他们地处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泥泞行走不便,如带着泥脚进屋,实在不卫生,就发明了这种呈“非”字形的“高跷鞋”。

社公祭

是广西环江壮族每年夏历除夕祈求新的一年禾苗茁壮成长,祈求小孩不病和家畜肥壮无病的祭社仪式。

本文网址:http://m.zb258.com/xindetihui/84862.html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