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运动历史悠久,起源于人类的基本生存与生活活动,最早的田径比赛是在公元前776年的古希腊奥林匹亚村举行,从那时起,田径运动成为正式的比赛项目之一。648年,奥运会又增加跳跃、投标枪﹑掷铁饼等比赛项目。1894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现代奥运会组织,1896年在希腊雅典成功举行了第1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走、跑、跳跃﹑投掷等12个项目被列为大会的主要项目。第1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标志着现代田径运动体系的建立。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现场
现代奥运会田径比赛现场
标准半圆式田径场第一分道周长为400m,是由两个平行的直道和两个半径相等的弯道组成的环形跑道。场内应设标准足球场和各项田赛场地;除直道外侧可布置跳跃项目的场地外,其他应布置在环形跑道内侧。田径场的半径有36m、36.5m、37.898m三种不同方案,这三种规格均符合标准田径场要求。
田径比赛场地
径赛一般分为第一轮(Round1)、第二轮(Round2)、半决赛(semi-finals)和决赛(finals)四个赛次。赛次的安排和分组以及每一赛次的录取人数等由报名参加比赛的人数决定。预赛分组时要尽可能把成绩好的运动员平均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去。在其后的各轮比赛中,分组依据运动员在前一轮的比赛成绩。如果可能,相同国家或地区的运动员应分开。
田赛项目又可分为掷类及跳类。除跳高外,若参赛人数超过8名,每人应有3次试掷(跳)机会,试掷(跳)成绩最好的8名参赛者可获得另外3次试掷(跳)的机会。若超过1名参赛者同时获得相同于第八名的成绩,则每位成绩相同于第八名的参赛者,均可再获3次试掷(跳)的机会。若参赛的总人数是8人或以下,则每位参赛者应给予6次试掷(跳)的机会。若参赛者同时参加了田赛和径赛项目,或一项以上的田赛项目,而在比赛时间上有所冲突时,田赛项目裁判可让参赛者在每一轮中更改赛前预定的试掷(跳)顺序,但每一位参赛者在任何一轮的比赛中,不得有多于一次试掷(跳)的机会。
跑、跳跃和投掷是田径运动中的基本技术。支撑反作用力是影响跑速的最重要因素,两腿鞭打式的的“刨蹬”动作而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直接影响了跑的动力及阻力。跳跃技术中助跑最后4步技术直接影响起跳效果,适宜的高度和思想意识上的准备至关重要。投掷技术中最后用力技术是基础,同时,最后用力前的姿势也不容忽视。由于田径比赛项目种类及参与的人数多,因此,运动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术,更要针对不同的场上情况灵活变换。这就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时刻进行观察、分析和决策,体现完整的思维过程。
如图所示,当长跑运动员在比赛时遭到对手的碰撞时,应如何调整姿势保持节奏?当跳跃类运动员出现失误时应如何调整心态,规范动作?当投掷类运动员面对场地湿滑时,应如何蓄力做出精准一投?
1. 在参与田径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尤为注意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各部位肌肉的动态拉伸激活。
2. 在参与田径运动时应身着运动服饰,胸前和背后都要佩戴整齐的号码布,身上不戴任何尖锐和坚硬的首饰,穿符合比赛项目类型的钉鞋,如穿跑鞋的运动员只能使用短钉不得使用长钉。
3. 由于田径比赛秩序要求严格,在田径比赛进行中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和保护对手。进行竞争时,不能有推拉伤害对方的企图和行为。
4. 尊重裁判,一切听从裁判的判罚,不得违反。
来源 :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2月份假期最长、最空闲,却一整个月几乎无马可跑,实在让人憋得慌。
既然没比赛跑,咱们不妨静下心来,聊聊马拉松这项运动——“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12年马拉松跑下来,笔者的一大感悟是:这是体育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此话怎讲?
多年前,笔者买过一本好书:美国人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t)写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
这个榜的排名相当出人意料。前十名依次为:穆罕默德,牛顿,耶稣,释迦牟尼,孔子,保罗,蔡伦,谷登堡,哥伦布,爱因斯坦。
作者解释说,这100人排名先后的评判标准,取决于他们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大小。
笔者之所以认为马拉松这一发明在体育史上最伟大,也是因为纵观林林总总的所有体育项目,对全球人类的影响无出其右者。
首先是马拉松的独一无二。
它是奥运会唯一的路跑项目,也是唯一以历史事件(一场战役)命名的比赛项目。光是这个名称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
如果换成一个平淡无奇的名称诸如“42公里跑”,很难想象它还能像现在这样风靡全世界。
在影响力方面,有人可能会说:经常跑步的人的确相当多,但喜欢徒步、登山、骑车、游泳、划船和滑雪的人同样不计其数呀。
区别在于,这些广受欢迎的大众运动项目,在世界各地有五花八门的不同玩法。例如环法自行车赛只存在于法国;而游泳横渡长江,在重庆、武汉等各江段的距离都不一样。
只有马拉松独树一帜。它是一杆真正“放诸四海而皆准”、可以“号令天下”的大旗。
在这杆大旗下,汇集着全球数百上千万爱好者。他们瞄准的都是同一个目标:42.195公里。
无论你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参加的是马拉松比赛,那么你要挑战的都是这个确定、统一的距离。
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千百万马拉松跑者不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付出辛勤努力。
在他们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大家志同道合、“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手足情谊感(camaraderie)。
为什么马拉松的魅力如此巨大?
笔者认为,一是因为它极具挑战性:超出所有人的舒适圈,没有人可以轻松完成。
二是这种大派对虽然场面热闹,但参与者要打败的主要对手其实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昨日之我,可以带来莫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喜欢马拉松,主要是因为赛道封路造成生活不便。不时还会有人一厢情愿地呼吁少办、甚至取缔马拉松。
但在笔者看来,这些人有所不知的是,他们自己其实也是马拉松的受益者。
首先是马拉松带来的经济利益,惠及相关城市的所有人。
比赛吸引到的参与者,让举办城市在吃、住、行、玩和会展等各方面,都得以增加营业收入。
以笔者去年参赛16场(15场全马加一场半马)的经验,在本地参赛一次花销至少上百(报名费就要一两百),而赴外地参赛少则数百,多则数千;出国跑马甚至可能上万。
即便你的城市没有马拉松,只要有马拉松跑者,他们同样也能促进本地经济。
每次站在马拉松起点,环顾四下成千上万的跑友,笔者都会不由得感慨:这里的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从头到脚全副武装:
从头上的帽子、太阳镜,到身上的衣裤、腰包和能量胶,再到手腕上的跑表,最后还有脚上的跑鞋和跑步袜……所有这些装备,怎么也得花费上千吧?
这还只是比赛部分。为了今天能够站到这里,这些人平时的训练和备赛,又是另外一笔开销。
退一万步说,哪怕没有马拉松带来的消费拉动效应,那些仇视马拉松的愚夫愚妇们,也应当感念马拉松的大恩大德:
很多人都是因为身体即将或已经出问题,或者是为减肥,才开始跑步的(笔者就是因为亚健康)。
假如全国这数十上百万号人不跑马拉松,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身心不会如此健康,从而会成为和你争抢医疗和医保资源的竞争对手。